我们面对未知的学问,通过恰当的应用「抄答案」与「排除法」,都可以得到超越平均水平的收获。

一类学问是人类已知的,且已成体系的,且有一众人等公开教授的。这类学问在自然科学中比较容易扎堆儿,技艺类的学问也在这个范畴。在这类学问里,学生通过既定的某种培养方案,冬练三九夏练三伏,便大都可以达到专业。

而我所观察到的,还有另外一类学问,这类学问的习得因人而异,根本无法求得一个标准化的培养 SOP。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类学问的特殊性,因此误食了一些生造出来的培养方案,最终的结果,也就是混了个“纸上谈兵”,嘴上、试卷上可以叨逼叨,但并没有实质意义上的“学会”。

我举几个例子大家就知道了:

  1. 教育。有什么标准的育儿方案可以让孩子既是学霸,又人情练达,既脱离了低级趣味,还充满了艺术细胞么?
  2. 哲学。有什么标准的培养方案可以让学生习得智慧吗?梁漱溟先生在一百年前就讲到:哲学是个极奇怪的东西,一方面是尽人应该学之学,而在另一方面又不是尽人可学之学,虽说人人都应当学一点,然而又不是人人所能够学得的。

诸君如果对上面的例子不以为然,想辩驳一番,那当然怪我表述笨拙,我姑且再试着举一例。这个例子属于医学,很明显它是自然科学的分支,看似这应该落在第一类学问的范畴吧,但并不尽然,容我慢慢道来。

我初中的时候就知道自己腰不好,这很明显,别人罚站一个小时都没事儿,而我站个二十分钟,腰部就产生难以忍受的疼痛。到了高一军训的时候,需要持续练习站军姿,这简直把我训到了崩溃,这是谁发明的酷刑?到了大学入学再次军训的时候,在自由恋爱的阀门刚刚打开的时刻,人人都争先恐后的秀肌肉以获得异性良好的第一印象,我则拖着生无可恋的残躯去了旁边的医院,步入骨科,终于开具了一纸“不宜剧烈运动”的免训证明。

后来步入职场,我渐渐发现一个规律,我的腰部好像会习惯久坐的座位,而一旦因为换了新工作、去了新公司、配了新座椅以后,腰部一定会持续疼半个月,然后就莫名其妙的“自愈”了。

自初中开始到现如今,我看过学校的诊室,也找过专业的大夫,看过三甲医院,吃过名贵的藏药,贴过各种各样的膏药,都试过了,而医生的结论是“影像检查无异常”,可是该疼的还是疼,一个也没落下,仍然疼,没有任何的缓解,只能等待身体习惯性自愈。

最近我在看《腰背维修师》,于是我知道什么情况了:

有些疾病的发病机制是普适意义的,不会因人而异,比如骨折、糖尿病等,这类疾病的治疗性建议也是差不多的。

但是有些症状的背后机制是特别复杂的,腰背痛这个案例就是如此。“没有单一来源的疼痛,每个腰背痛案例都是不同的,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量身定制”(出自本书第 14 页),并且“目前我们已经得出的结论是:没有哪一种简单、容易的治疗方案会对每个人都有效”(出自本书第 18 页)。

书中诚恳的讲道(出自本书第 07 页):

在每次腰背痛的问诊中,很多医师花在患者身上的时间都太短了,他们往往无法得出任何确切的诊断结果,或者在仅仅看了MRI(磁共振成像)或CT(计算机断层扫描)结果以后就给出一个具体的结论。在我看来,这样的检查没有多少意义。从一幅影像图来确定某人的疼痛来源,就像是看着一部车的照片,在没有其他信息支撑的情况下,确定为什么引擎点不着火一样。

我想说的是:这个世界上,好的教育是因材施教,正如发生在我身上的腰背痛疾病一样,最好的诊疗,是能够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,但遗憾的是,我们这个世界上的医疗资源有限,没有多少人拥有个性化治疗的条件。

接着我想问的是:面对第二类的学问,我们知道有贵人相助是好的,我们知道有牛人手把手教学是好的,我们知道提供给我们一个因材施教的方案是最好的,可是,如果我们注定没有贵人相助,没有人对我们因材施教,怎么办?

这特别像是把自己推到了研究人员的角色,自己是自己的老师,自己是自己所关注问题的探索者,又像是鲁滨逊被意外困在流浪岛,无人可求,只能求己。

此时我想回到问题的原点:什么是人生?

从表面上看,出生时间与死亡时间相减,中间的地方就是人生。

仔细看一看,出生时间与死亡时间相减,中间时刻所从事的事情,才是人生。

再仔细看一看,从出生到死亡,一帆风顺的人生,你说,有意思么?出生即巅峰,或者年少成名即巅峰,后面一辈子都在吃老本、走下坡路,诸君觉得有意思么?

反正我是觉得没多大意思。

人生,就是把自己的时间消费到若干事情上,开花结果。反过来说,不会开花、不会结果的时间消费,是浪费生命。

面对人生的核心观念大概应该是:尊重价值,尊重创造,持续创造,持续输出价值。

既然人生是持续吃瘪、持续学习、持续进步、持续迭代、持续创造的这么一个过程,那么我们几乎一定的要经常面临未知的局面,那么便自然而然的引发我的第二个问题:如何求解?

以中国发展为例。《巴芒演义》最后一页说:

1979年中国人均真实收入仅与南宋时期持平,落后西欧人均水平约1000年。而从1980年至今的40年时间里,这个国家用40年时间走完西欧社会900多年的发展史,将人均真实收入从落1000年变成仅仅落后几十年。

站在 1979 年,对于邓小平来讲,他要解决的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问题,如何求解?

从现在的视角来看,最核心的原因,并不是我们中国人多聪明,并不是我们多勤奋,我们当然很聪明、很勤奋,但很遗憾,这不是最关键的原因,核心的原因是,西方工业社会两三百年的发展,提供给我们几乎现成的答案。从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学习结果来看,中国确实是很优秀的学生。

站在 2025 年,对于我们当前的执政者来讲,面对的新问题是:没答案抄了,自己已经是前几名的学生了,如何求解?

答案显然很难一下子给出,但不妨用逆向思维来看:我们最好不要犯哪些错?

只要我们不犯严重的错误,我们就能攥紧主导权,我们就有发言权,我们就有胜利的可能。

这也是第二类问题的答案,如果到了反求诸己的时刻,我们也许仍旧一头雾水着,也许不知道该如何具体的行动,但没关系,我们只需要明确有哪些错误坚决不犯,我们获胜的概率,就比别人高。

例如腰背痛的自主解决,例如投资。


注:实话实讲,今天这篇文章是一篇十足的狗屎,算不得「文」,更谈不上什么「章」,实则是一篇彻头彻尾的垃圾。

但我仍然硬着头皮把它发出来,不是为了膈应大家,也不是为了膈应自己,而是,我真心觉得,自己遣词造句没搞好,是自己水平问题,是自己没想太明白的问题,但这个话题是很有搞头的。

我们都想学东西学得快是不是?我们既要尊重认知科学,也还要尊重学科本身的特点是不是?

现在有很多研究都指向了认知科学,这很好,比如刻意练习之类的,但是,学科与学科之间就没有异同吗?我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这个规律,面对有老师拍着胸脯教的知识,自己可以学得很好、很快,但是一旦涉及自学,就完蛋了,这是为什么?我在努力求解这个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