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接上文吧,我再试着捋一捋。

人生即是一段岁月,在这段岁月里选择一些差事,不仅能挣钱,还能获得精神的喜悦,也同时能在经历中不断看到被浮土遮盖的真相,进而提升自己的眼光、智慧。这样,等到老的时候,不至于去倚老卖老,而通过柔软、霍亮、见识、达观便能获得小辈儿实实在在的尊敬。

当我们准备把时间交代出去的时候,选哪个方向?这是个非常严肃的问题,因为,你今后的行为、思维习惯都不可避免的受你所在职业的熏陶,职业的精神内核也必将润物细无声般的融入从业者的血液。

我之前花了很长时间研究过人的认知过程,并且也积极实践过那些方法,很管用。那些方法倒没有任何神秘可言,就是“刻意练习”的那些研究成果:无他,唯手熟尔。

越来越得意,越来越觉得这个世界的真理尽在我手之掌握,可在阅读《腰背维修师》的过程中,我渐渐发现了自己的见识盲区。

这个世界上的知识,大概有两类,一种是有人教的,一种是没人教的。

刻意练习的方法,非常适合「有人教」这类学问。有前辈已经帮你铺好了路、架好了桥,你只需要沿着前辈指出的路径慢慢拾级而上,遵循刻意练习之道,那么结果大概是不会差的。市面上可以找到教程的学问,都在此列。而我过去自鸣得意,只是因为对这一块儿的学问之习得规律有些微心得体会,而已。

但我现在实话实说,过去我加过的那些技能点,看似是繁星点点,实则是一地鸡毛,都是些皮毛的东西,上不了称。

你要知道:凡是有老师能手把手教你的学问,这些学问,既能教你,也能教他。

因此,这些学问绝对不会给习得者以显著的拔尖可能,或许这门学问存在红利期,但相信我,不会很长的。比如 2017/2018 年熟悉 GO 编程语言的程序员是不愁找不到工作的,以及,2023/2024 年懂 Rust 也有相当的一波红利。但是,当红利的消息扩散开来,就一定会有同行钻进来,也按照相同的训练方案,很快人家便也能跟上你的脚步。当市场供大于求了,红利期也就结束了。

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岗位都是基于这一类的学问,也许,有的岗位薪水高,有的岗位薪水低,但岗位的性质其实没有变。一个普通程序员与扫地阿姨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吗?都是随时可替代。这就是这类学问的问题所在。

不在乎你为这门学问花了多少功夫,不在乎你有多努力、多勤奋,不在乎你高考考了多少分才考上了怎样的大学、才有机会进入这个行业,只要你所从事的东西是有规范的培训路线,本质上,你的护城河是不存在的。

巴菲特不会投没有护城河的企业。

一个人在做职业选择的时候也应该是同样的逻辑,不仅要让自己在这个方向上走的每一步都够稳、够结实,还要努力让自己独一无二和不可或缺。

够稳、够结实,代表着自己的能力和本事;独一无二、不可或缺,代表着他人无法轻易抵达。只要他人无法轻易抵达,那么自己的能力和本事,就有长期的红利,甚至会带来高倍数的溢价。

为什么大量的程序员们熬夜拼杀?为什么拼多多的产品经理们一天恨不得开上一百个会议?阿里、腾讯、华为的员工像陀螺一样的旋转,你以为他们愿意吗?

你不干,总有人干,甚至会有比你更便宜的人抢着干。

没有护城河的知识、技能,也许倒不至于烂大街(以写代码为例,毕竟全中国最终也不会有多少人会写程序),但是同行的竞争只会白热化和更白热化,最终会把你的所有优势全部磨平,丢在“BOSS直聘”里,泯然众人矣。

我们千万不要对这类知识、技能有过高的期待,它明明就只是个“饿不死但也撑不着”的差事。你若看不到这层,就会为之徒劳的黯然神伤,即便你很勤奋、努力,即便你使出了浑身的解数,即便你把陪孩子的时间都用在了“为公司着想和献身”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