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为竞争优势专家
Contents
李想先生说成功有三要素:①选得准,②选得长,③跑得快。
这三要素令我沉迷许久,我沿着李想的话题线头深挖下去:①选得准容易理解,选不准就死了,没有成长价值,③跑得快也好理解,你得率先抵达终点,跑得慢的话黄花菜都凉了,只有②选得长,这一点我让我思考许久,我认为也最有研究价值。
「长」真的仅仅指的是要有长期价值、长期使命么?具备长期价值的事情多了去了,比如修公路,建设物理对撞机,长不长?难不难?难道都要企业家去做?
这个「长」一字,李想先生“藏”得最隐晦,什么是“长”?为什么“长”?“长”的本质是什么?
我觉得李想要表达的“长”一字,实际指的是竞争优势。
长不长不重要,可口可乐卖个糖水有什么长期价值,但依然足够「长」,因为他构建起了足够厚实的竞争优势。
「长」这个字不对,而应该是厚,厚并不是个静态的概念,而是随着时间的累积,逐渐逐渐、一点一点慢慢变厚的,直到别人再也赶不上。
在个体与社会交互的过程中,大体存在两种竞争优势模型:
- 渐弱模型:这是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所采用的生存模型,表现出来的节奏是:一开始的时候,感觉美滋滋,似乎不愁找工作,可越到后来,竞争优势越弱,越困难,越冒汗,越来越难干。
- 渐强模型:只有一小撮人能找到这个路线。一开始的时候,他不像大多数人那样“聪明的”去抄近路,而是选了一个起点很低、看起来难、费力不讨好的赛道,可是这个赛道有个特点,“没有白走的路,每一步都算数”。
随着时间推移,“渐强模型”的竞争优势越垒越高,而选择“渐弱模型”的人,虽然吃到了开局红利,但是随着竞争对手的低门槛加入,先发优势被挤压殆尽,直到被前一种人追上。自此开始,两种人的境遇便骤然颠倒,前一种人继续扶摇直上,而后一种人则在越来越微弱的竞争优势下艰难求生,又由于前期投入的时间已经锁定,导致根本不可能重头再来,即便再重新开局,与同时期选择“渐强模型”的对手相比,距离已彻彻底底的拉开,于是乎,基本上一辈子都不再可能赶上了。
这就是“渐强模型”的伟大之处:距离一旦拉开,后面的人就再也赶不上(至少很难赶上)。
用最简单的话解释李想的「长」一字:在时间的加持下,使得己方的不可替代性越来越显著。
「长」是时间属性,是现象,而结果更重要,也就是说:时间给你了,你能实现什么样的竞争态势,是越来越弱,还是越来越强?
越来越弱的态势,原因就是一开始做选择的时候偷懒了,导致所选的赛道竞争优势不太好积累,进而导致后面的护城河很难建立,因此,越来越陷入疲于奔命的状态。
越来越强的态势,原因便是一开始做选择的时候用功了,所选赛道具备优势累积的可能,尽管一开始不好走,但你不好走、大家也都不好走,这反倒成为了天然的安全屏障,而很多人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被刷下去的,你坚持走下去,每一步的投入,都不会白费,竞争优势得以累积,核心价值产生。
修改后的成功三要素是:
- 选得准
- 优势厚
- 跑得快
对不起,李想先生,虽然我很敬重您,但是您说得确实不足够精确,我只能上手去改了。
Author Linsto Hu
LastMod 2025-08-2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