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过这篇文章过后,你将不再盲目鼓励他人,也将鄙视那些盲目鼓励他人的所谓“人生导师”。正如多年前易中天的那句霸气回怼:谁要是以青年导师自居,他就是一个狗屁。

简单来说,我们自己内心产生的声音,大抵来自于挣扎,一般都是阻碍我们进步的,我们要忽略这种声音,如果我们想要人生更上一层楼的话。真正的狠人,都有个共同点:对自己够狠。

学新知

我们在学习东西的时候,总会经历一个时间段,在那个时间段,你内心的声音会反复跟自己说:我不行,我不是干这个的料,我对这个东西没兴趣,我一辈子都不会干好的,要不算了?

是的,就是类似的声音,在自己的脑子里产生,自我劝退。

此时,正确的做法不是所谓的“跟随你内心的声音”这类的鬼话,而是继续冲锋、继续战斗、继续嗨呦嗨呦的去鏖战,只有你真正的掌握,只有你真正成为“专业人士”,过了“拐点”的那一刻,你才有资格去如释重负,而在拐点来临的那一刻,所谓的“兴趣说”、“天赋说”,都是自己内心给自己退出找的借口。事实上,这个世界,任何东西,在成为顶尖选手之前,都谈不上兴趣和天赋,任何智力正常的人都可以抵达80分线。

换赛道

这是我之前在认知科学上的一些认识,而最近,我突然意识到,这个道理不仅仅可以应用在学习新事物上,还可以应用在人生的职业选择上。

这世界上绝大多数人,或者说人性使然吧,都很难抵御收入上无风险且足够稳定但就是单价水平较低的工作,哪怕你很讨厌这个工作。

这里面有两个心理机制,让绝大多数人逃脱不了:

  1. 我已经很忙了,哪有功夫再去想些其他的事,为啥想换工作甚至换行业呢?
  2. 如果不忙,挣得钱也不少,也很稳定,那,更没理由去换工作、换行业了?躺着不香么?

因为有这两把无形的锁在,就把绝大多数人给锁在自己的舒适区了。

不是不能动,而是不想动。

也因此,纵观世界做出了卓越贡献的人或团队,往往都是经历了痛苦的岁月,极少有含着金汤勺出生的。为啥?因为这些原本世界的“弃子”,他们更有动力去探索、去冒险,因为对于他们来讲,退无可退。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,“还行啊”、“现在不挺好么”,这类的思想把他们牢牢地锁在了原地。

一点点结论

无论是职业选择,还是学习新知,我观察到这个统一的现象:脑袋里总有一个声音拽着你说“别往前走”、“别往前走”、“别往前走”。

这是人性中的惰性在起作用。无论是学习新知还是突破自己当前职业困境,这里面都涉及到「未知之域」。未知会产生困难,困难会让人感到咯噔一下,产生紧张、惶恐,而这一系列的心理动作,都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直接打到内心的“弹幕”上。

这是人性,无人可以逃脱。

因为是人性,所以在统计学上可以看到,这个世界,绝大多数人都在重复着人性的选择,而只有一小撮人逆着人性做出了正确的、科学的决策,遂收获到了数十倍于普通决策的回报。

这也是二八定律背后的原理。惰性,就像是人性中的重力,一有困难、一烧脑,重力效应就默默开始发挥作用,它拽着人往普通、平庸的方向沉积,最终,这个社会就成了金字塔的样子。如果让人类世界重新开一次局,其结果与当前不会有任何不同,远看像金字塔,近看是二八定律,剖析来看,则是扮演着重力角色的人性在起作用。

老话说:男儿当自强。说得多了,就成了一句纯口号,而实际上并没有理解其中深意。现在看来,自强不息、厚德载物,与王阳明的“破山中贼易,破心中贼难”实则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
自几千年前的《易经》开始,到明代的王阳明心学,可以看到明确的传承关系。中华文化是家文化、集体主义,如此定性是有偏颇的,中华文化里同样有明确的英雄主义,比如各个时代对贤君贤臣的期盼,我们中华文明里到处充满着对个体智慧不停追寻的教诲。

再说回“男儿当自强”,这里的“男儿”当然不必非要指代男性,而是任何个体。

任何个体,都应该审慎地对待自己的人生,不要被情绪所驾驭,而要环顾四周,放眼古今中外,认认真真地把自己的脑袋修炼得强壮。

有硝烟的地方是能建功立业的地方,远离硝烟(躺平)就意味着远离了建功立业。

听到枪声,人人都会下意识的哆嗦,人人皆如此。碰到难题、难事儿、困难的抉择,下意识的想省事儿、想退却,人人皆如此。只不过,战战兢兢过后,仍旧还是存在那么一小撮人,他们放下当期的既得收益,拿起枪,猫下身段,向着战事的中心…挺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