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是个道不尽的话题,你总可以得到轻松的结论说:孩子,你得学这个,你得学那个,你要做这个,你要做那个。

用加法的逻辑养育孩子,我认为终将不可避免的迈入双输,孩子累,父母更累。父母是用尽了自己的血汗,尝试给骨肉编织一张密密麻麻的兜底之网;孩子呢,则是在既定的培养路线上走钢丝,要么硬着头皮前进,或者扭头放弃,然后让父母帮忙给换根钢丝。

不妨换个视角,用用减法吧。

题目

孩子 0 - 10 岁,身为父母,问:

用什么学科填充孩子的时间?

不如先问:

避免哪些学科浪费孩子的时间?

一个成年人,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,很大程度上可以反馈出此人的智慧层级。

教育三境界

第一境界

有人是“海纳百川论”。别人学什么,或者这个社会的主流学什么,我家孩子也得学,跟大流,不挨揍,选对了就对了,选错了大家一起错,相对也没算落后。

智慧层级:一楼。这有些类似于投资中的 ETF,稳健。教育思想家 Linsto 曾说:教育艺术有一个特点广为大众所知,门外汉不需任何的努力与能力,便可以取得平庸(至少不悲观)的结果,但是如果想在这个容易获取的标准上更进一步,则需要更多的实践和智慧。

第二境界

有人是“被动精雕细琢论”。即父母擅长什么,或者家里亲朋好友擅长什么,又或者在父母视线范围内谁干了什么最成功,那,咱孩子就往那个方向搞吧,冲鸭。

智慧层级:二楼。这有些类似于巴菲特所说的“能力圈”,特点是前人给孩子已经铺好了一条光明大道,有招式可循,孩子仅需要按部就班,就大概其可以获得不错的结果。比如你是演员,你的孩子很容易从小就熏陶出模仿、表演等技能,因为你茶余饭后甚至开玩笑、举例子都是演艺圈的那点事儿;再比如我老婆的表姐是县里不错的舞蹈老师,她的孩子从小就走 T 台,六七岁就已经是舞蹈培训班的台柱子了,常常打扮的花枝招展,出席各大欢乐场合,轻轻松松便能赢得台下无数男女老少的掌声与喝彩。

第三境界

有人是“主动精雕细琢论”。抛却了父母的喜好、专业,似乎也不太关心孩子起点时的所谓兴趣、爱好,而是从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的视角,去栽培孩子成长为独立、自强的个体。

智慧层级:三楼。这有点像是农民伯伯种菜园子,甭管是韭菜种子、还是豆角、黄瓜、茄子种子,暂不说长得旺或者不旺,一个基本的事实是,常见的种子,农民伯伯他基本都能做到春种秋收。就说种韭菜吧,(我之所以用种韭菜这个例子,是因为我爸特别擅长种韭菜,我亲眼见过专业种韭菜的是什么样子),没多少人那么专业且勤快的去伺候韭菜长起来的,但是,就算村子里最拙劣的选手,也能种出韭菜来,种出来的韭菜也能包饺子吃。

父母专业能遗传吗?清华教授的孩子,不一定是学业高手,甚至倒有可能是厌学高手。用父母之所长,去套孩子的成长之路,你以为在好心铺路,孩子还以为你在玩套马杆。

孩子兴趣真真重要吗?跟在孩子屁股后头擦屎擦尿,美其名曰“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”,一副维护民权、大张旗鼓搞解放天性的样子,你是孩子你怎么办?那肯定东摸摸、西碰碰喽,难一难我就大喊没兴趣喽~~~

没规矩,绝对是家长惯出来的,当然,缺少自我驱动的一往无前(好奇心),也是家长给拿冰凉冰凉的水给浇透的。

身教大于言传

有一句话说得不对:孩子,最终会活成父母的样子。

事实情况是:孩子,最终会活成父母无意中引导出来的样子。

当你说,你学啊学啊学啊,你看人家孩子,我为了你好,你得听话,孩子无意中就知道了:低年龄段的人注定是要被高年龄段的人操控的,人是比较出来的,“我”学这个的目的是父母让我学,父母让我学的原因是别人都在学,我要乖,而且大家都要乖,来,一起没有个性吧。

就像当年我们高考时学的那些知识早已还给了老师一样,父母威逼利诱让孩子学的那些具体的东西,N 年过后,该学的没学会,那些家长平常惯用的伎俩以及背后的小心思,孩子必然是学了一溜够,那真真是驾轻就熟、作战经验丰富。于是悲观,于是小气,越悲观越比较,越比较越层层加码伤害;越小气越自私,越自私越活得没劲。

别,以及,为什么

孩子啊,我该拿什么去填补你 0 - 10 岁的时空?

我不希望你学舞蹈,不希望你玩滑板,不希望你打篮球,不希望你变魔术,不希望你能表演任何节目以获得别人的掌声鼓励,我甚至不希望你 30 岁之前开车,不希望你体验速度与激情……

说得再直白一些,我不希望你跟「秀」「酷」「炫耀」沾上一丁点儿的边儿,不仅仅是这个技能不要有炫耀的成分,甚至这个技能所在的行业环境也不要有任何炫耀的土壤。

与之对应的,学舞蹈就是在炫耀,玩滑板也是在炫耀,打篮球也是炫耀,变魔术也是炫耀。

一个人要想在人堆儿里耀眼,这件事儿根本没有任何难度,你只需花费三两个月的时间,在一门不是那么冷门也不是那么热门的领域,习得三五个基本技法。比如你会个鲤鱼打挺(这件事其实你只需要训练五天),你就可以在人堆里光彩夺目,届时,人人都会在背地里说:这个人可了不得,他会武术。

「在人堆里耀眼」是一剂令人致幻且上瘾的毒药。你一旦轻松在人堆儿里耀眼,你会忍不住想要、还想要、要、要、要。届时,你将不再对语文、数学、英语、物理、化学、计算机科学这些基本学科感兴趣,你会忍不住这样想:

  1. 太难了吧,太烧脑了吧
  2. 问题是学了这些也在姑娘们/帅哥们面前秀不出来呀,看我在联欢会上随便跳上一段,看我在篮球场上灌几个篮,那掌声,那欢呼声……
  3. 看来人真是有擅长和不擅长之分,看来我不是学习的材料,啊,我爱跳舞,我爱篮球,我爱滑板,我爱……

这是一个彻彻底底的“思维退化”的标志,与之对应的是“思维跃迁”,只不过,一个是往下出溜,一个是往上抽象升级。

用任何脑力之外的方式获取到的“光辉时刻”,都是廉价且易昙花一现的,都有容易造成“思维退化”的倾向与趋势。这有点像是物理学中经典的热传递现象,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,这是普遍现象,人性就像是那热量:

  1. 低温:牛逼闪闪、万众瞩目、山呼海啸,我有劳力士你没有,我有豪车你没有,我有 LV 你没有,我会这个你不会,我会那个你不会
  2. 高温:下棋,对弈,博弈,数学,坐冷板凳,读书,行路,学徒,做事

当一个人非常容易从低温处获得荣誉,TA 大概率不会逆流而上、逆着人性去往高温区。于是,TA 大概率就乐乐呵呵的待在低温区,享受着捷径带来的德不配位的掌声与鼓励,五岁、八岁还行,十五岁、十八岁呢?二十五岁、二十八岁、三十五岁、三十八岁呢?你的跳舞、你的篮球、你的滑板,以及这些带给你的过往数不清的掌声和鼓励,好留恋,可现实教你渐渐发现,真正行走江湖的时候,这些都不顶用了。年龄一把了,实战技能不及格,智慧不及格,想要的还巨多,这,是对人至大的打击(KO 级别)。

人生,在世,每一天,我们到底在做什么?

我仔细思考过这个问题,答案是:蓄力。

我们的每一个季度都在为下一个三年、五年蓄力,如此滚滚向前,人生越活越有期待。而可悲的是,有一些不幸误入歧途的人,在反着活,他们每一天都在回首过去,则越活越抽抽,领路人对此有不可推卸之责任,过早教人吸食精神鸦片,真真是一声叹息。

我希望我的孩子远离那些容易滋生嘚瑟、骄傲、得意忘形的东西。

若需要我把话再正过来说一说,那我就是希望孩子们都能内秀一些。

正如,这个世界最幸福的两口子不是对外最会秀恩爱的两口子,而是和睦、互相尊重和信任的两口子,对外秀得再恩爱都不能作为两人内部举案齐眉的一丁点儿例证。

正如,这个世界最幸福的经济状况是闷声发大财,谁也不知道“我”有钱,谁也不来扰“我”,安安静静的,低低调调的,内内敛敛的,做着对这个世界有价值的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