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想先生讲的成功三要素
Contents
我们家是 2009 年才有的第一台电脑。那年,我忘记了不知道是在优酷网还是酷6网,我看到了鲁豫采访戴志康、李想、高燃、茅侃侃的视频,我确信那个视频自己曾反复看了好多遍。
“认识”李想
到后来《赢在中国》栏目,里面熟悉的企业家,大概也只有包含柳传志、马云、俞敏洪、李想在内的几个人。
再后来我上大学期间,我知道李想创办了“车和家”,也知道“车和家”改名为了“理想汽车”。当时我看到那条更名新闻的时候,第一反应就是中学时代看的鲁豫有约那集视频。鲁豫问什么品质最重要,李想打趣道:理想,要有理想。然后周围人就被他这个文字游戏逗得哈哈大笑。
我认为李想先生对我的影响是蛮大的。在我的世界里,一个年轻人,做生意要想做得好,我唯一能想到的榜样,就只有李想。十六七年前我这么认为,到现在,我依然这样认为。
我在理想汽车刚刚发布第一款车的时候,进官网看过,网址是"www.lixiang.com",而当时同为造车新势力的蔚来汽车,域名是更为好记的"www.nio.com"。我哑然一笑,李想先生啊,你还是那个憨厚、务实、精打细算的李想。
当然最近鲁豫又采访了李想,我在 bilibili 上看到了,自然忍不住,一口气将那段视频刷完。
当然,我也没有放过罗永浩对谈李想的长达四小时马拉松式的访谈。
关于“成功”
在与老罗的那个访谈中,李想先生无意中提到关于「如何成功」的一个定论(李想原汁原味的描述位于音频节目的 2:44:51~2:49:02):
- 第一条:选得准
- 第二条:选得长
- 第三条:能把第一条和第二条组合在一起,就已经是百里挑一了,但其实第三条才是最关键的。因为大家觉得“选得准”也“选得长”了,接下来就可以慢慢做了,错,成功的人真正做事情的时候完全反人性,他们选在一个很长的赛道里,然后极高频率的迭代。
前两条“定律”我想了很久,发现跟作者 laok 的《解读基金》中的投资逻辑完全一致。左晖也有句名言叫“做难而正确的事”,其实左晖先生说错了,应该是“做正确而难的事”。“正确”在前,后面的“难”,才有意义。正如投资时所选标的,如果标的选错了,比如选择了 P2P 平台贷款,你越打定主意长期持有,后面亏得越干净。因此,对于事儿来说,正确第一重要,确定了正确的基础上,难才最重要。
世俗意义上的成功,是人在群体中的博弈,更像是一场场的赛跑游戏,第一圈比的是选择准确,第二圈到第十圈比的是优势的稳定累积,它不仅仅拼耐力,更重要的是在考核在一步步往前跑的过程中,是否与其他参与者渐渐拉开距离,乃至积累出他人根本无法复制的护城河。
李想先生给出了第三条标准,这条标准在一到十圈中无时无刻不在考核,就是你是不是在加紧向前冲。如果既选得正确,也存在累积优势,是不是就可以高枕无忧、慢慢划了?李想先生说不是,而是更要拼命迭代,用闪电战的思路迅速与同期选手快速拉开距离,再多给几脚油门,实现最快摘桃。
我们的每一分钟的懈怠,毫无疑问都是在给竞争对手追上以及赶超的时间。如何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?那就是做率先夺冠的人!市场经济只会颁给冠军以最为丰厚的奖励,至于第二名、第三名,就只剩下些碎银子了。
第二条为什么是「长」?长就意味着「远」,就意味着道阻且长,就意味着「难」,意味着「风险高」,而风险本质上是「筛选机」,目的就是要把二三流的货色筛出去,让一流的人沉淀下来。
这么看来,这一路的艰难困阻、危机、风险是个啥?是护城河。
不禁感慨:
- 人啊,能把第一步“选得准”做好,就已经能做到衣食无忧了。但是,若只是正确而不难,那么,大概就可以预见到未来将不可避免的陷入竞争、降价的无效忙碌中。比如说选择做软件开发为职业是一件正确的事,但这件事,并不足够难,所以一茬一茬的毕业生很快便会赶上乃至超越你的水平,你就不再值钱了,甚至搁哪儿都是累赘。
- 人啊,如果还能选得“长”,那绝对就是专家级别了。什么是专家?专家是十年八载的坐冷板凳和勤学苦练,而不是上个培训班就能速成出来的,更不是混日子就能混出来的,而要真正的要长期主义、做时间的朋友,要难!只有攻坚克难,才有机会拉开差距,才能构筑个人价值的护城河。
人和产品、企业一样,没有很深的护城河,不是好事儿。
Author Linsto Hu
LastMod 2025-08-2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