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生人生,人活一生,一个起点,一个终点,到底在活什么?

或者换个说法:我们在消费时间的旅程中,为了求得什么?

从这个视角来看,钱,是通行人间的交易媒介,而时间,是通行人类的生命货币。

不管求得什么,终归指向「价值」:花掉时间,就是为了做一件事,而做这件事,可以让自我体会到存在的意义与价值。

不管是为一份薪水花掉时间,还是为家人亲戚朋友无偿的做一些事,不管是情愿还是硬着头皮,我们选择做它,大概是因为推脱不掉的不得不,所以,一定存在意义和价值。

而我们大多困扰在价值大小上,要么觉得自己当前做的事可以值更多的价,要么觉得自己的未来能力可以值更多的价,所以纠结,所以困顿,所以迷惑,所以看他不起。

「自我对社会所提供的价值,到底能兑换为多少货币」,这件事很多人都沉浸在自己臆想里,仅仅是拿自己身边亲戚、朋友、同事的见闻来拍脑袋衡量,然后自怨自艾,而市场经济中的供求理论已经向我们科学揭示了价格的来源。

根据供给需求理论,在市场经济中:供小于求,价格上升;供过于求,价格下降。

我们当前做的事情到底值多少钱,这取决于:

  • 我们自己是否具有某种独到性,也即:是否只有「我」能干,换个人就不行?
  • 降低一些标准则是:是否只有包括「我」在内的一小撮的“圈内人”能干,没有多少人能行?

我们未来能值多少钱,仍然取决于自己是否足够稀缺。

越稀缺,越独特,越非标,越容易赚钱;越跟着别人屁股后面抄越普通,越普通钱就越难挣。

这也解释了非常多职场、商业、金融中的现象:

  • 比如赵本山,大家都认他,全中国有且只有一个,他出面就容易办事、容易成事儿;还有一个叫周受资的 1983 年的年轻人,他离职小米的时候,雷军亲口说“当头一棒”,为什么?我似乎看到了这个世界金字塔般的造型,真正的牛人永远稀缺,如果做不到世界顶级,那就做中国顶级,做全市顶级,或者至少,要做到团队内的顶级、小组内的顶级,好运气和稀缺都会带来显著的溢价,但是很明显,稀缺是自主可控的。
  • 比如有一个叫 Oracle 的公司,是做数据库的,2009 年因收购了 SUN 从而间接收购了 MySQL,这使得全世界前两大数据库软件皆是 Oracle 公司出品,瞧瞧人家散发着的浓浓垄断的味道,只能说真香。
  • 比如巴菲特讲的“护城河”,一个企业如果没有核心竞争力,那不管你是运气鸟,还是早起的鸟,你都注定会被竞争对手赶上并超越,直到被挤下牌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