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的精神家园”这个名字来自王小波杂文集的书名。我十几岁看王小波的时候,就喜欢看他对陈清扬叫床部分的描写,小说中其他章节则纯属赠送,而又之所以读他的杂文,则是因为余秋雨的《文化苦旅》把我读得实在苦不堪言,“正襟危坐”的书读不进去,这才改投的王小波、李敖、龙应台、韩寒。

学者擅长雕琢,也许是因为在学校里任教闲暇时间的确太多的缘故吧(易中天除外),他们会把俏皮话通通去掉,最后只剩下认真和严肃,我可读不来那个。王小波的文字里有戏谑,李敖的文字里有嬉笑怒骂,毕淑敏的文字里有温情,韩寒的文字里有少年气,我喜欢这个。

现在我则反过来了,我不喜欢个人风格了,而喜欢上了认真和严肃。我认为这就像吃猪肉一样,不是李敖、王小波不可爱了,而只是纯粹想换个口味。

老子的《道德经》,我觉得厉害;孙子的《孙子兵法》,也蛮厉害;司马光的《资治通鉴》,厉害;爱比克泰德的《论说集》,也不错。

真经一句话,假传万卷书。很多当下正在发生的,无论哭还是笑,无论是正经还是鬼畜,卖课还是卖货,它,都只是历史中的暂时,我不希望被暂时的情绪所扰,就像我不希望蒙着眼睛摸大象一样。

场面越乱、越闹、越浮躁,越有静下来的价值。我的意思是,经济腾飞,一片欢笑;再腾飞,就浮躁;等经济慢慢增长到贫富差距变得明显的那个点,人群,就由笑转乱和闹了。如果不懂得这个由人性驱动的社会情绪演变过程,我们就会陷入大家笑我就笑、大家浮躁我浮躁、大家乱闹我就跟着乱闹的境地了。

睁开眼睛、认真地、严肃地看这个世界,宏大,万紫千红。如果是被历史潮流所推搡着看看这个、看看那个、嗨皮这个、激动那个,美固然是美,可“吾与徐公孰美”?看来“王之蔽甚矣”了。

我坚信一切学问都是人学。不要科学的归科学、上帝的归上帝、技术的归技术、艺术的归艺术,科学的,上帝的,技术的,艺术的,都是「人」的。

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在历史的长河里出现过,TA 也许籍籍无名,也许出了大名,又也许沐猴而冠让世人耻笑,无论 TA 是出过力的或者没出过力的,无论 TA 是主动的还是被裹挟的,TA 一定化作了某种力量,助力了“势”的形成。这就是个体的意义,也是个体的伟大与高光之处,无论君子还是小人,殊途同归。

只谈钱的人,赚不到钱;只谈技术的人,很难过好日子;心里只装得下自己的人(世俗视角下我们常称这类人为自私者),同行者越来越少,路也就必将越走越窄,因此从一生的视角观察自私者,他们并没有因为自私而获利,而只是因为自私而画地为牢,可怜人。

由远及近,我放眼便可以清楚看到:

  • 生意的背后,是交易,你情我愿的交易双方,是人。这些人往往天南地北,你跟他只是交易而不需要交情,所以你跟他(们),距离很远。
  • 竞争的背后,鹤立鸡群者大概率胜出,参赛选手,是人。你与这些人虽没有交情,却必然有交集,所以才会同场竞技,所以你跟他(们),距离稍近。
  • 嫉妒、埋怨、爱、想念的背后,是情感上得交集,因此更近,直到近至是你的朋友,是你的亲戚,是你的父母,是夫妻,是骨肉。

一切学问都是人的学问,生意是人与人交易的学问,竞争是同类人 PK 的学问,嫉妒、不满、爱与信任是人性的学问,开心、快乐、幸福是价值观的学问。由远及近,越远越赤裸裸、真刀真枪、达尔文主义,越近越柔软、温情、相濡以沫。这个道理,与费孝通“愈推愈远,愈推愈薄”的“以我为中心、相对的、可伸缩的差序格局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。

这就是我的精神家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