问题在哪儿?

这句话贯穿我们一生,当我们对上级汇报工作,当我们排查故障,当我们苦恼于赚不到钱或者哪里不顺心如意等等,这句话总会冒出来:问题在哪儿?

想当然

想当然的看问题,会坏事,只有真正看清问题,才有解决问题的可能。

这就好像我们手里有一把小提琴,如果没有经历过系统的训练,一定弹不出曲调。尽管,仍旧有亿分之一的概率,我们能够在懵懂中恰好在正确的时间拉琴到正确的位置,可是,我不信。

眼巴前

在某些压力驱动下(例如上级定了任务),我们不太可能给到一个想当然的结论,我们会动脑筋思考一番,也会做一做因果关系的校验。

这是我们大多数人所处的位置,很多忙碌,都在此处。忙着头痛医头,忙着脚痛医脚。我们的时间,都花在了那些眼巴前的事情上,包含体力劳动、推诿扯皮,看似我们在帮着做这个、帮着做那个,实际上,都只是在问题的浅层劳作。

看得穿

财富自由的核心收益在于时间自由,这样,便可以不必再为眼巴前的一些事情费心费力。

没有深刻的洞察,就会被“新闻屁”迷得转向。这大抵是因为没有自己的坐标,只能拿外部的坐标当参照,结果,发现乱花渐欲迷人眼,因此,也就有了所谓的“知识焦虑”、“知识松鼠病”等等。

问题在哪儿?这个问题可以拆分成两道小题:

  1. 表面的解决方法是什么?
  2. 问题的深层原因是什么?

找到表层的原因,问题就能快速解决(掩盖);找到深层的原因,我们就敢于掀桌子,将滋养问题的温床连根拔起。

注:关于「原因背后的原因」这种讲法,受启发自冯仑「利润背后的利润,成本背后的成本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