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间有这三类学问:一对一,一对多,多对多。

一对一

这类学问多属于技能类的,例如踢毽子、台球、烹饪,或是编程等理科类的方向。你面对的总是某个特定的事物,无论该事物简单还是复杂,只要它单一、不易变,它就属于这个范围。

面对这类问题,解决之道在于:

  1. 找个好老师带你入门
  2. 戒骄戒躁,刻意练习
  3. 持续进阶,庖丁解牛,物我合一

一对多

这类学问有意思,我称之为“个体户”类型。此处的“一”指的仍旧是自己,“多”指的是人。你面对的就不再是特定的某个单体了,而是人群,你居中协调。

例如…这个不太好例如,最经典的例子仍旧是个体工商户,自己是法人,自己是老板,自己也是员工,自己负责招揽用户,与用户对接,从而促成交易。小团队的管理人员,大概也都属于这个范围。本质上,你处理的是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,你需要动脑袋瓜实现你两的双赢,他们才愿意与你达成交易。

多对多

此类学问是最难的,有些像法官。你面对的事情跟自己没什么直接关系,但你又深居其中,你需要洞察人与人之间的、事与事之间的关系,居中协调,使得利益最大化。

商业、政治、军事,都是如此。

反思

我们中国的教育里,都是集中在一对一的小学问(即记问之学)层面。想来也不无道理,中国人口众多,新中国建立前识字率极低,1949-1979 年这三十年里,全民平均文化水平虽然有一些提高,但“文化人”仍然处于稀罕的状态,要在这样的人才结构里建设文明的现代化国家,几无可能。因此这么多年来,我国政府都在花很大的力气贴补教育。

当下的教育模式(包括高等教育),从最一开始便不是为了培养精英,而是为了培养合格的工业化国家的建设者。坊间流传有“学好数理化,走遍天下都不怕”这个说法好多年,是对近四十年来教育的一个贴切的注脚。

最新的《世界各国识字率列表》显示,中国的识字率已经达到了 96.8%。我们全民迈过了最最基本的教育门槛以后,集体所迸发出的惊人的创造力,让我们以 10% 的年均 GDP 增长持续了 30 年(1980年-2010年)。我无法想象我们的识字率假设仍然停留在 60%-70%,中国会是什么样子,可以支撑得起邓小平下得改革开放这盘大棋吗?

现在是 2025 年,往日无限光辉,未来呢?我们过去为了基建,全民搞应试教育,新生儿个个初高中毕业,为了工业现代化,这样做可以,可是未来呢?过去我们没有物理学科上的诺奖,没有数学上的菲尔兹奖,那是因为我们为了全民平均文化率的提高,牺牲了极少数人才的天赋,我们认了,可未来呢?

如果未来我们的教育仍然停留在「一对一」里面狭窄的记问之学上,没有百花齐放、百家争鸣的土壤,没有年轻人勃勃的生机,中国的未来,挺难走的。一对一、一对多、多对多,在全领域,我们中国都应该有一顶一的人才。

作为个体,我们也可以用“一对一、一对多、多对多”这三类学问来考评考评自己:技艺之学搞得怎么样啊?对新生事物掌握得快不快啊?有没有好奇心啊?沟通能力如何啊?领导能力如何啊?判断力如何啊?科学决策能力如何啊?等等等等。我认为对个人的成长也一定大有裨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