意外发现,价值投资特别像种地。

你看,当我们把种子种下,你不能指望它在今天下午两点半种子就拔地而起,你也不能指望等明天九点半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,它就结出了丰硕的果实。

种庄稼的人往往有着独特的耐心特质,等待一点点的生根发芽,等待一点点的开花结果。

甚至,到干旱时节,自己还要搭银子去浇水,到了病虫害高发时节,又要施肥打药。

可以说,在秋收之前,农民伯伯都在往里搭人、搭钱、搭物。从资产损益表上看,则好像是以线性的速度一直亏着钱,直到秋收。

我做了个假设:如果有个庄稼交易所。

  • 播种花了 100 元,到了庄稼交易所,这块地里的庄稼,也许能卖到 110 元。
  • 到了浇水时节,地里原有的主人不再打算继续投入,他能卖到多少钱?
  • 到了施肥时节,又面临一笔新的开支,有人会选择出手,又能卖多少钱?
  • 突然传出消息,从国外进口了大量同类型的庄稼,本地庄稼将有降价的风险,此时,又能卖多少钱?

不管前面价格如何的波动,我都相信,到临近秋收的时刻,价格依旧是最好的时候。

幸好没有这种“庄稼交易所”的存在,否则,大量的农民一定会忍不住短期的小额收益,更承受不住“山雨欲来风满楼,唾沫星子几时休”的亏损预言,结果是被舆论牵着鼻子走,结果是自己辛辛苦苦干下的农活儿被贪婪和恐惧给抖擞了个精光。

纵观这场春种秋收的买卖,也许还真的是从头到尾持续持有的策略,不参与市场交易,是最佳的方案,幸好,这个世界不存在“庄稼交易所”。